注意,目前畜牧业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畜牧业发展既是重要任务,也是重大机遇。《要点》提出,面对新要求,我国畜牧业发展必须解决好几个突出问题。其中,养殖户们的“问题”比较严峻。
1.众多的小散户拉低了畜牧业生产的整体水平,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上市肥猪比国际先进水平少8—10头,畜禽饲料转化率比发达国家低10%以上,奶牛养殖成本比发达国家高40%以上。
2.面向养殖场户尤其是散养农户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畜牧业产加销联结关系松散、利益分配失衡,畜产品加工流通发育滞后,肉类和蛋品深加工比重低于发达国家25—30个百分点,增值空间受到很大制约。
3.农牧结构上种养分离,区域结构上与资源环境匹配度差,畜种结构上“一猪独大”的耗粮型结构特征明显,产品结构上高端产品和特色产品生产跟不上市场需求。
可以说,养殖户们要想继续赚钱,必须得提高效率、完善体系、平衡结构!而从大的政策来看,国家也是从养殖户到整个产业体系都在调整。2018年要重点做的畜牧业工作,是养殖户要注意的。
重点关注群体:
中小养殖场户、规模养殖场
先来说中小养殖场户,《要点》中专门有一个要点是“提升中小养殖场户的生产经营水平”。具体来说,国家要干这么几件事来帮助中小养殖户:
集成推广畜禽规模养殖技术模式,加强社会化服务,促进小散户融入现代化生产体系。
加快构建饲料大数据平台,推广饲料精准配方和发酵饲料等增效技术。
鼓励饲料企业和科研机构针对中小养殖户,研发推广饲料配制技术、饲喂饲养工艺和自动化智能化装备,依托“技术、工艺、设施”三配套,带动中小养殖户跟上现代畜牧业发展行列。
积极推行订单畜牧业,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强化面向中小养殖户的金融保险服务,降低经营风险。
对于较有规模的养殖场来说,国家今年要“启动现代化示范牧场创建”。
示范牧场创建,要以生猪、奶牛等主要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兼顾其他特色畜禽规模养殖场,通过申请创建、专家指导、评审确定、现场考核等环节,创建100个示范牧场。
新兴发展业态:
养殖差异化、特色化
一是在品种上
我国将开展马、驴、兔、蜂、奶山羊等特色产业发展研究,制定马、蜂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蜜蜂遗传改良计划。
二是在发展方式上
我国将推动畜牧业与文化、休闲、旅游等产业紧密联结,打造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三是在品牌打造上
我国将以质量兴牧、品牌强牧为重点,研究谋划畜产品品牌推介活动,通过畜博会等展会,搞好品牌营销。
着力扶持地区:
贫困地区
《要点》提出:
协调整合现有项目及资金渠道,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区、环京津贫困地区、武陵山区和大兴安岭南麓特殊困难地区倾斜。
积极发挥协会学会作用,鼓励引导支持有发展需求和扶贫意愿的畜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集团化、协同化优势,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联合金融保险机构,推进养殖收益险、价格指数险、保险+期货、全产业链组合险等新产品试点,进一步推广“免抵押免担保”普惠金融。
重点加强建设:
新型种养关系
这是《要点》重点工作的第一大方面,足见其重视程度。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工作的总体思路之中就包括“以‘增美’为着力点加快重构种养关系”。下面为您整理《要点》提到的一些内容,都是近段时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的,其中也不乏商机。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推动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用地政策、畜禽规模养殖场环评制度、碳减排交易制度。
2.印发《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指导各地合理布局畜禽养殖,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
3.继续实施整县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扩大覆盖范围,支持200个左右畜牧大县开展集中整治。
粮改饲:
1.以“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为重点,扩大粮改饲政策覆盖面和实施规模,完成粮改饲1200万亩以上。
2.在主推青贮玉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广苜蓿、燕麦、甜高粱等优质饲草料品种。
3.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收贮服务组织,提高优质饲草料商品化供应能力。
4.积极争取大型收获机械设备购置、饲草料运输、收贮企业融资等配套政策支持。
现代草业:
1.因地制宜发展人工种草,集成推广牧草丰产栽培技术,建设一批标准化牧草丰产栽培示范基地。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壮大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打造草产品知名品牌。
大力振兴行业:
奶业
《要点》的七大方面工作中,有一方面专门是“持续推进奶业振兴”。对于众多奶牛养殖场户来说,以下几个2018年畜牧业工作或许能给您一些启发:
支持奶牛养殖场转型升级和家庭牧场发展,引导适度规模养殖。
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新建高产优质苜蓿基地50万亩。
推广应用奶牛场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技术设施设备,推进“数字奶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建设试点。
整顿生鲜乳收购秩序,依法查处和公布不履行生鲜乳购销合同以及凭借购销关系强推强卖兽药、饲料等行为。
2018年的畜牧业重点工作还有强化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做好畜牧业发展的长远性基础性工作。
今年,国家对畜牧业的要求依然是“提质升级”,以“优供给、强安全、保生态”为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养殖场户还有不少发展的空间,一是提升养殖效率,二是打开“脑洞”、拓展新产业新业态。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畜牧业工作要点》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农业部1号文件部署,切实做好2018年畜牧业各项工作,我部制定了《2018年畜牧业工作要点》。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如期完成。
农业部办公厅
2018年1月30日
2018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畜牧部门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突破性、历史性成就。五年来,畜牧业在稳量保质的基础上,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向现代化迈进。集中表现为“三提升、四优化”。规模化水平提升。2017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左右,比2012年提高9个百分点,规模养殖已经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中坚力量。生产效率提升。生猪饲养和蛋鸡饲养的饲料转化率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10.5%和10.2%,奶牛平均单产由5.6吨提高到7吨,平均每头母猪年提供肥猪数由13.4头提高到16头。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全国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4%,比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长期保持100%。生产结构优化。粮改饲试点面积扩大至1300多万亩,新型种养关系加快构建,草食畜牧业蓬勃发展,猪肉比重下降到62%,整体饲料转化率在提升,更有利于节水、节粮、节地,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区域布局优化。生猪养殖北移西进,蛋鸡养殖东扩南下,水网地区生猪饲养密度有效纾解,南方长距离调运鸡蛋的情况逐步改善。经营主体优化。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乳品企业20强市场占有率超过55%,35家百万吨级饲料企业的产量占比达62%,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崛起,一体化经营迅速发展,产业链的协调性大大增强。生态环境优化。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5.3%,较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天然鲜草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0亿吨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全面建立,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畜牧业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协调推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畜牧业发展既是重要任务,也是重大机遇。推动畜牧业在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是畜牧业助力“农业强”的重大责任;带动亿万农户养殖增收,是畜牧业助力“农民富”的重要使命;开展养殖环境治理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是畜牧业助力“农村美”的历史担当。新时期新起点,面对新要求,畜牧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从全球化竞争的大趋势看,效率仍然不够高。众多的小散户拉低了畜牧业生产的整体水平,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上市肥猪比国际先进水平少8—10头,畜禽饲料转化率比发达国家低10%以上,奶牛养殖成本比发达国家高40%以上,畜产品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不足,资源利用不充分。二是从兴农强牧的大格局看,体系仍然不完善。面向养殖场户尤其是散养农户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畜牧业产加销联结关系松散、利益分配失衡,畜产品加工流通发育滞后,肉类和蛋品深加工比重低于发达国家25—30个百分点,增值空间受到很大制约。三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看,结构仍然不平衡。农牧结构上种养分离,区域结构上与资源环境匹配度差,畜种结构上“一猪独大”的耗粮型结构特征明显,产品结构上高端产品和特色产品生产跟不上市场需求,功能结构上生产强生态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扭住关键,重点突破。